讓土地幫忙煮的飯,魯凱族 icibi
圖慢食臺東
文慢食臺東
日期:2025.07.08
在達魯瑪克部落的地悶食(魯凱族語:icibi),菜單是山林決定的,火候是土地掌控的,這一頓飯,大自然才是主廚。
中央山脈以東,魯凱族的傳統領域
達魯瑪克部落(Taromak),位於臺東卑南鄉,是東魯凱群唯一的部落。這裡的人口約一千六百人,族語中稱自己為「su‑Taromak」——居住於大南之人。 部落歷經戰火、洪水與遷徙,這裡群山環繞、水氣豐沛,除了是族人與土地共生的家園,也是臺東仍積極實踐傳統智慧的重要所在。

李張力元大哥(魯凱族名:Lravorase Lra-dumaralrath)是部落長年守護山林知識的重要實踐者。他熟悉祭儀與傳統植物,並開設「地悶食 Icibi」體驗,親自帶領旅人走入山林,認識在地文化。
採集,是重新定位食物的關係
力元大哥說:「採集,是讓身體重新跟食物產生連結。」 現代飲食被「方便」二字切斷了這份連結,因為方便,我們對食物的由來變得無感,很多時候,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何選擇這些食物。 而對力元大哥而言,採集的哲學無關素食、無麩質等現代飲食潮流,而是追求生命的平衡,教人面對並理解生命的消逝,而這樣的經驗,不會使人更大膽,只會讓人更懂得節制。

採集開始之前,先向祖靈報告並祈求庇佑。
生菜沙拉、小零嘴、生魚片,這些山裡都有!
想享用一頓地悶食,就必須先親手採集。 「認得是菜,不認得就是草。」這份智慧,除了仰賴耆老口傳,也來自於對動物覓食的細微觀察。經年累月,便積累成珍貴的傳統知識。 我們笑著說這一大片在我們眼裡綠成一糊的野草,在力元大哥眼中一定很美味 !
長葉腎蕨:葉脈細緻、口感清脆,是常見的野菜,有人說比山蘇還好吃。
腎蕨:地下莖富含水分,俗稱「雉雞蛋」,缺水時的解渴方。口感像水梨一樣清脆,沒有特殊風味,只有一點澀味、纖維感重。
紫花酢醬草:味道微酸,可以生食。很多人小時候當零嘴吃,也同樣是山上解渴的一方。
糯米糰:開花時葉片間有一球球小花,就像蒸熟的糯米,葉面川燙、蒸熟都可以食用,風味特殊。達魯瑪克部落族人曾將糯米糰嫩葉切細與絞肉混合做餡料包水餃。

台灣桫欏:筆筒樹的近親,樹高可達5m,嫩芽可食用,被魯凱族的朋友稱呼為「山中的生魚片」可生食、也可悶熟,但一定要搭配山葵吃。
大自然設計的環保餐具組
不管是需要包、夾、綁、盛的天然材料,你需要的山林也幫你備好! 力元大哥隨手撿起一片檳榔葉鞘,在我們手機還來不及拿起來的時候,就完成了一個待會可以用上的食器。

檳榔葉鞘、月桃葉:山中的便當盒,經過巧手折疊後可以用來包食物
姑婆芋葉:大面的葉片適合當作採集袋。很多人怕它,是因為有姑婆芋素和草酸鈣,但如果摘取葉面包裹食材,且將食材加熱後是沒有問題的。很多恐懼,是從不了解來的。
竹子:修好形狀、燻烤軟化後可以彎曲製成夾子,大的夾炭火、小的做分食。
布朗藤:Q 彈的藤,甚至不用費力打結,利用本身的彎曲度,就能恰好將物品綑住。
山棕嫩芯:一甩就能抽出十幾條天然纖維,是野外最好用的綁繩。
讓大地幫你煮飯,享受icibi的原滋原味
有了食材跟用具,最後的烹調,也全然交給土地。 地悶食(icibi) ,意思是埋在土裡用土地烘烤食物,從前部落生活的日常是在換工忙碌之前,工班各自提供要烘烤的食材,吃的內容並無固定菜單,全由每戶人家現有的糧食而變化,大伙兒會在上工前製作icibi後,等待品嚐悶烤之後的滋味。

五花肉經過時間悶烤,肉汁滲進野菜裡,只有鹽巴調味就很美味。也是呀,土地幫忙煮的飯,不可能不好吃。
icibi 對於族人們的意義,除了飽餐之外,其意義更是透過共食,凝聚人與人之間感情的方式,時至今日,icibi的體驗,以 飲食感受傳統儀式、透過採集與食材連結,讓先人的智慧,繼續存於部落。
重要提醒: 1.在採集前,應熟悉當地法規,確保生長環境無毒、安全。 2.確保安全食用:對於不熟悉的植物,應謹慎辨識,避免誤食。 3.適量採集:只取自己需要的量,讓其他生物有資源可用。 4.保護棲地:在採集過程中,避免對環境造成破壞。 5.對於食品法規限制與採集利用,應持謹慎態度,確保在合法範圍內進行,並考量食用者的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