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了會跳起來掌聲鼓勵 lalaw 海鰗鰍
圖慢食臺東
文慢食臺東
日期:2025.07.03
進入初夏,是海中很熱鬧的時候,臺 11 線各個部落的海獵人開始蠢蠢欲動,準備戴上頭燈下海 milakelaw。
聽海、辨海的民族
曾聽過都歷部落的耆老分享阿美族是「聽海」的民族,他說:「阿美族是聽著海浪拍打在礁石的聲音,來判讀天氣的好壞與是否即將要有颱風,得要熟悉自己的傳統海域、熟悉海浪的聲音。」 原來「聽海」不只是屬於張惠妹的暢銷金曲,更代表阿美族人百年累積的文化知識。再者,漁獵採集極佳的海象,除了用耳聽方能用眼觀,都蘭山 也是都蘭部落族人仰賴的入海指標,倘若白天山峰清晰可見,海水清澈的機率很高,反之,水中雜質則能見度低。

族人要在「太平洋生鮮百貨」獲取日常的食材,不論男女、無關性別都要拿出進可攻、退可守的討海本事。
當海水變得混濁才開始:躲藏在混濁中的海裏食・lalaw 海鰗鰍
有時候混濁的海水卻是 tafokod(撒網捕魚)的最佳時機。 臨海的阿美族人將海洋漲退潮的交替時分稱之為 masi‘ac,水流亂竄捲起的細石沙粒使海水變得混濁,是撒網捕魚的好時機。 阿美族人述說的 lalaw 是指迴游性魚類的「海鰗鰍」,魚群常在每年 4 月~7 月出現在東部海岸。我們抵達現場看到 masi'ac 的海水,都蘭部落的Siki 說:「我前幾天來看,這一片混濁的地方離岸邊很遠,要走到那邊才有辦法補到。」

現在則是距離岸邊僅有幾步之遙,Siki 已迫不及待將魚網上肩,準備走入海中捕撈時令魚鮮。
可醃漬、可生食、也可酥炸,吃一口會跳起來掌聲鼓勵
「一定要趁海水 混濁 的時候,看準方向撒好離手,lalaw 為了要避開大魚,會躲向濁水的地方,不然會被吃掉!」Siki 在岸上整理漁網、邊說著自己的經驗。 數次 tafokod 之後,Siki 帶來的小冰箱即將滿載而歸。lalaw 的平均身長介於 6~10 公分,魚下顎有數條鰭延長猶如細絲,魚身有鱗片卻容易脫落,Siki 表示這是生物的本能,雖然被網住了但能上演逃脫術。 現場處理漁獲的必要步驟是 pacina(cina,為鹽巴之意),即是用鹽巴迅速裹覆魚隻,使魚的肉質緊實,再用海水清洗並放置到保冰箱。若不立刻 pacina,魚很容易腐爛發出腥臭的氣味。 新鮮現撈的lalaw可以 sasiraw(做為醃漬品)或是 sasimi(生魚片),屬於熟食的吃法是現撈直接酥炸。
步驟一: 仔細篩選,排除外觀受損、撕裂的魚隻,再進行洗淨、保冰的動作。
步驟二:加入鹽巴反覆翻攪讓每條魚都抹上鹽巴,可以防腐並緊實魚肉。
步驟三:pacina之後再過一次海水,馬上進入行動冰箱保存。
步驟四:下鍋用 170 度的油溫酥炸,保證口感酥脆、讓人一口接一口!

搭配沁涼微醺氣泡飲,Siki 興奮說到:「你配啤酒吃看看!每個人都會跳起來掌聲鼓勵!」
好了就好了的採集智慧
處理漁獲時,不遠處出現部落的 Talusan faki——他在前往台東市的路上看到海色混濁,便立刻返家取漁網撒網,卻因網目過大,魚兒全數溜走。Siki kaka 見狀,主動借他自己的漁網。 Talusan faki 喜孜孜看著空的保冰箱快裝滿,Siki 問他有沒有想過今天會滿滿的回家? 「awa'ay(沒有)!我只是想用舊的漁網試看看,沒有想到會碰到你,感謝好兄弟!我實在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回報你呀!」原來 Talusan faki 想要趁 5 月的假期,將自己親手捕的魚給心愛的家人品嚐,用食物一解思鄉情懷。 Siki kaka 看著保冰箱還有空位,但Talusan faki 決定不再繼續灑網,多補了也帶不走,就留給大海吧! 套用部落流傳的俗諺是「好了就好了」上天早已安排你能從海裡拿走的份量,我們能夠飽餐就好、足夠分享給其他族人就好。

有 Talusan faki 一起作伴 mitafokod,漫長的等待裡偶而閒聊幾句,是最 Chill 的打漁時光。
無論是山林獵人還是漁獵達人,在進獵場、漁場之前,絕對不會心裡先想好或是宣告說出獵捕的目標與數量,能做的只是向自然諮詢,透過長期觀察環境,將得到的資訊內化為世代相傳的在地知識,因為有「時」才有「食」,豐富一年四季不斷變換的時令餐桌。 採集除了是食材的獲取方式,也是改變飲食態度的方式。 當你理解採集,食物在眼中變成了季節風景、尊重土地的溫度、還有對採集/料理者的敬重,邀請你秋天到臺東慢食節嚐嚐、看看。 本文註釋: 1.kaka:男女通用,泛指哥哥或姊姊、長輩或兄長。 2.faki:較於年長的男人通稱,例如:叔叔、舅舅。 3.lalaw 為都蘭部落的語詞,同樣魚種在各部落有屬於當地的語彙。 特此感謝:都蘭部落族人:田易奇、蘇光耀 撰文/採訪者: Lisin Icyang (田瑞珍,海之夏編集室 shoreline studio) 編輯:慢食臺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