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 慢食學院課後紀錄:慢食初心者的必修課
圖慢食臺東
文慢食臺東
日期:2024.03.01
2月的最後一天,也是2024臺東慢食學院開課的第一天。 第一堂課,便邀請國際慢食組織臺灣青年代表--許宮璉老師,分享國際慢食運動與慢食精神。 身為農業二代的宮璉老師,在2019年進入義大利美食科技大學(UNISG),也加入國際慢食組織Slow Food International,重新回到家鄉去認識自己血液裡的飲食文化後,踏上慢食實踐之路。 初次聽到慢食一詞(難道是慢慢吃?!)、或是對於慢食觀念還有些模糊的你,一起往下閱讀,加入這堂最適合 慢食初心者 的必修課吧!

國際慢食組織臺灣青年代表--許宮璉老師與學員合影
先認識慢食的基本精神:GOOD 、CLEAN 、FAIR
慢食是一個國際型組織、也是全球性倡議活動。 1986年美國麥當勞要在羅馬開第一間義大利分店,由當地學者發起的慢食運動,希望喚起民眾飲食的在地意識,由食物開始保護傳統文化。 而慢食運動的最重要的核心精神為「優質 GOOD 、純淨 CLEAN 、公平 FAIR 」,強調料理與地方文化的連結性,追求純淨安全的食物之外,也注重環境友善與永續,以及生產者、製造者、消費者之間彼此公平對等、真誠相待。
如果一個廚師、只能找到一個小農購買食材,那麼一群廚師、或許就有機會支撐起好幾個小農。
慢食組織下有許多不同慢食專案,讓在地群眾可以參與行動;而廚師聯盟,便是讓廚人們從做菜變成推廣、倡議農業系統的重要成員。 目前台灣也有原住民廚師聯盟(也是世界上第一個!),創立許多內部交流、慢食活動,讓許多原民廚人有機會找回自己的傳統,未來也會持續培養更多原住民廚師、成為亞太原住民的交流中心。

雖然課堂中有許多慢食廚人,但藉著這堂課重溫慢食基本概念之外,也看到更多慢食案例。
仔細回想,每天的飲食來源是不是不外乎來自連鎖店家、就是由連鎖超市所購得的食材?
因應飲食系統改變影響物種多樣性與破壞地方文化,慢食組織展開了名為「品味方舟」(Ark of Taste)的計畫。 在食材標準化後,人們只會吃到單種類的米食、麵食,而「品味方舟」便鼓勵 每個關心飲食生態的人,都可以上網提名瀕臨滅絕的食品物種,一旦登錄了食物的名稱、烹調方式、食譜、產區、與在地原住民的連結後,就有機會列入方舟的保存項目。 當越來越多人知道傳統作物即將消失,進一步提高保護意識,那珍貴的食材與相關知識便有可能獲得留存。

除了宮璉老師,課程中間更迎來神秘嘉賓---品味方舟 Ark of Taste的計畫負責人,為大家遠端說明計畫的起源與參與方式。

老師在課堂中舉例,瑞士的Slow Mobil 單位提供不同主題的課程服務,例如:季節料理教學、剩食料理教學、氣候廚房等概念,並以行動餐車的形式穿梭瑞士各地校園。雖然概念單純,卻有著商業性與高執行力。
最後,除了認識慢食教育、加入慢食組織 我們如何在日常實踐?
由在地慢食組織根據慢食理念發展新型態的旅遊體驗,透過在地農民、廚師、體驗場所的解說與導覽,以他們成長的記憶與工作累積的知識,帶領旅客深入認識當地飲食,進而了解當地人民生活方式與文化,並達到共生永續。 比方說菲律賓的地球市集,便是先為期九個月的田野計畫,再規劃生產者、地景、作物的旅遊活動,達到保存文化的同時、也能發展觀光。 觀看此貼文的你們,或許只是一名消費者、但其實也能成為 共同生產者 (Co-producer)。 不管是認識當地與當季飲食文化、或是走一趟農夫市場都是很棒的開始! 如同宮璉老師過去曾分享過的:「慢食行動從來都不是只屬於特地的地域或族群,它是發自內心對農食產業的態度。 身為農夫的,就種吧!身為廚師的,就料理吧!身為活動策劃的,就辦起來吧! 那都不是的呢?我們就吃吧! 」 那就吃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