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農族早餐:柴燒的飯、火烤的肉
圖發現臺東慢食
文發現臺東慢食
日期:2023.03.07
布農族人過去的早餐節奏:在天亮時生火、等水煮開、倒入小米,攪拌一鍋給全家人吃的小米粥。而三石灶是家屋的核心,一起圍繞在大鍋旁分享一鍋飯的就是一家人。
延平鸞山部落出生成長的母女胡秋琴Aiku(王媽)、王紀文Apin,一起經營部落孩子們下課後的530文化課輔班,同時也是「布農孩子的遊樂場」,有鞦韆、有大樹、有三石灶、有布農族的菜園,希望讓下一代能在母語環繞的環境下成長為真正的布農族人。
家屋的核心與烹飪的廚具-三石灶
這一天我們來到鸞山部落的「走一趟布農孩子的遊樂場」,請王媽和紀文和我們分享布農族的傳統早餐。 53年次的王媽出生在鸞山部落最大家族,王媽說小時候她很喜歡上學,從小就有領頭羊的領導特質,成年後一直在都市工作,直到退休返回臺東,開始重新找回布農族的生活方式。回想起小時候在部落生活的傳統早餐,王媽說一鍋小米飯是不可少的,而這次為了示範煮小米飯,王媽在視野遼闊的傳統工寮外立起了三石灶。 對於布農族而言,三石灶是家屋的核心,一起圍繞在大鍋旁分享一鍋飯的就是一家人。而這頓早餐王媽要煮小米飯、龍葵湯還要烤肉,兩口灶才夠用,於是非常有智慧地讓三石灶肩並肩,用五顆石頭搭起了兩口三石灶。
小米飯搭山萵苣
第一口灶架好,王媽先升起火煮一鍋龍葵湯。王媽一面將龍葵連枝帶葉丟進郭裡,一面說「山上剛整過的地,就會長出龍葵sanglavhudu。龍葵湯夏天喝很解熱,工作回到家,打開冰箱就可以喝。」
大釜湯鍋中的龍葵慢慢軟化時,第二口灶也架好了。王媽升起火、架上大炒鍋,加入一些礦泉水,等到水滾了之後就加入小米,接著拿起布農族人煮小米飯必備的「飯槳haidadasu」,開始不停的攪拌。王媽記憶中的兒時生活,老人家起床後就會在三石灶上起火,煮一鍋給全家人的小米飯maduh haising。
等到小米吸收了水份,王媽拿出蒸好地瓜放進小米飯裡,「因為小米很珍貴,所以還要加地瓜utan才能餵飽大家。然後老人家還會去採山萵苣samaq。這種苦苦的野菜跟小米的味道就是很搭。」 王媽、紀文在冒煙的三石灶旁輪流拿著飯槳不斷地攪拌,有時皺眉、有時變換位置避煙,直到小米吸飽了水份、攪出了黏性,地瓜的甜、山萵苣的苦甘都融合進小米飯裡,就可以起鍋了。
構樹月桃烤肉架
空出的爐灶,王媽準備要來烤肉,於是差遣紀文去砍一點「烤肉架」回來。山裡有什麼可以當烤肉架呢?原來構樹的枝條、月桃的葉鞘都可以利用。紀文用鐮刀去除構樹的外皮、月桃的葉片,把構樹枝條和月桃葉鞘砍成合適的長度,就可以鋪到金屬爐架上,當作和食物接觸的底層烤架。
這一天王媽準備的是山下買的豬脥心肉、醃好曬過的鯖魚。王媽說小時候則是會烤家裡煙燻保存的肉或魚,為上山工作的大量勞動帶來體力。說起烤魚,王媽說起另一個故事:「我們這裡有一個鸞山湖,裡面養了吳郭魚、大頭鰱,以前部落大家都會一起約好跳進湖裡抓魚,抓上來就一起殺、一起醃、一起曬,做成醃魚。」看著王媽開心的表情,我們好像也變成小孩,神遊想像那種一起玩水、一起勞動的傳統生活。
白米粥搭龍葵葉
然而到了王媽國小、大約民國六十年的時候,部落許多人都離開家鄉到都會尋求發展機會,於是部落的土地不再有人播種、收割小米,早餐的小米飯,也變成了大米粥(白米粥)。 「用大米煮粥的話,最搭的野菜是龍葵sanglavhudu。」王媽在大鍋裡加水、放入白米,然後添加柴火。白米煮到三分之一熟的時候,就可以加入龍葵葉片。王媽這時候又舀了一些龍葵湯到粥裡,「然後就是一直攪拌,煮到鍋子邊邊有一層白白的膜就可以了。」加了龍葵葉、龍葵湯的白米粥,有米的溫厚,更添加了一層野菜的苦甘和清香。
隨時代改變的布農早餐
紀文談起自己的早餐經驗,因為媽媽到都市工作,所以從小是跟著阿公長大。上山工作的日子阿公也會帶著小孫女,紀文印象中在山上吃的早餐,就是柴燒的飯、火烤的肉,如果沒有肉,就配鯖魚罐頭或豆腐乳。一般的日子,現代部落生活的早餐越來越簡化,王媽說只要一點肥肉炒的乾乾的配飯,就是一頓早餐;紀文小時候起床時如果大人已經出門工作,桌上留下的白飯,配上醬油、鹽巴或糖,也是一餐。 過去的早餐節奏:天亮時生火、等水煮開、倒入小米,攪拌一鍋給全家人吃的小米粥,在當代生活幾乎已經消失了。透過這次王媽和紀文的示範分享,以及煙霧升起、攪拌過程中一點一滴所召喚起的記憶和想念,我們期待這屬於布農族傳統早餐的滋味和經驗,可以在這座山林遊樂場中繼續傳遞給一代又一代的布農孩子。
布農族傳統早餐的製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