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曬米麴豆腐乳
圖發現臺東慢食
文發現臺東慢食
日期:2021.08.03
把夏日陽光存到冬天享用
豆腐乳是怎麼製成的?你知道在池上,有著地方媽媽用心呵護照顧的豆腐乳嗎? 每年七月,是池上三代三花吳媽媽揮汗做豆腐乳的季節。七月的陽光熾烈、少有午後雷陣雨,吳媽媽可以上緊發條、火力全開,三天內一個人處理四百板的豆腐、做一千瓶的豆腐乳。 手腳俐落的吳媽媽,每天騎著機車上山照顧菜園、梅園,還會醃梅子、熬梅精、漬檸檬、做豆腐乳。豆腐乳是吳媽媽的母親過去曾經製作的發酵食品之一,雖然沒有機會跟母親學,但是有一天吳媽媽覺得可以來試試看,於是就開啟了重現豆腐乳之路。

池上三代三花吳媽媽&女兒瑰洳
玉里載豆腐 宜蘭買米麴
豆腐乳的主角─豆腐,吳媽媽一直都是向花蓮玉里的豆腐店訂購,經常是上午開車去玉里載,下午回到池上就馬不停蹄進入製作程序。 而發酵的關鍵─米麴,則是透過朋友介紹,找到了宜蘭自然發酵米麴的職人。端午節過後,宜蘭氣候的溼度、溫度,正好適合麴菌生長。將接菌植物鋪在蒸好的米上,經過四到五日的細心照顧,完成一年一度的米麴製作。
豆腐乳的主角─豆腐,來自花蓮玉里的豆腐店。
來自宜蘭的自然發酵米麴。
操場曬腐角 家中忙發酵
買好米麴、載了豆腐,回到池上第一件事就是將一整板的豆腐切成小塊的豆腐角,各個面都沾上一層薄薄的鹽,放入保鮮盒中靜置一晚,讓豆腐出水。 隔日,進入最耗體力的工序:曝曬。吳媽媽借用國小的操場,一個人載著木板、支架、以及四百板的豆腐角,在操場上立起木板、將一塊一塊的豆腐角排列整齊、均勻曝曬。 戴斗笠、包包巾、穿袖套,吳媽媽一天之中來回操場無數回,幫豆腐角翻面、確保每一面都曬到太陽。天氣好的時候,豆腐角一天就可以曬到理想的程度──微微上色、保有彈性。接下來就得收起這四百板的豆腐角、木板、支架,載回工作室準備裝瓶。 入瓶時,豆腐角和米麴、糖一層一層依序入罐,裝滿之後再注入米酒、淹過所有食材,最後蓋上蓋子。靜靜等待三個月,米麴上的麴菌會將豆腐角轉化為入口即化的豆腐乳,糖、鹽、酒和麴菌分解豆腐的鮮味,完整融合在一起,成為餐桌上的下飯配方。

吳媽媽親手製作豆腐乳
這絕對不只是豆腐乳
我們問吳媽媽:「四百板的豆腐可以做成多少豆腐乳」?吳媽媽悠悠回答:「一千罐」。這一千個罐子裡,裝的不只是豆腐乳,背後更藏著說不清的日曬、汗水、勞動與時間,還有地方媽媽的的韌性與毅力。
豆腐乳的製作步驟
1.豆腐乳的主角「豆腐」,吳媽媽是使用玉里豆腐店以非基改黃豆製作的傳統豆腐。
2. 豆腐買回來之後,先切成大約4公分大小的豆腐塊。然後各面都沾上薄薄的一層鹽。
3. 接著把沾上鹽的豆腐放入保鮮盒中靜置一晚。如果是炎熱的夏天,就要放進冰箱。如果天氣微涼,可以放在室溫。
4. 豆腐沾鹽靜置,會釋出一些水分。
5. 第二日就可以把豆腐拿到太陽下曝曬。如果天氣非常炎熱,通常一天就可以曬好;如果天氣不穩定,可能需要曬二到三天。曝曬過程中要定時幫豆腐翻面,讓每一面都曬到太陽。
6. 理想的曝曬程度,是豆腐表面有點上色,但是仍保有彈性。含水量比豆干還要多。
7. 豆腐乳的關鍵食材「米麴」,吳媽媽長期都是跟宜蘭做自然發酵米麴的店家訂購。這間店只有每年端午節過後才會做米麴,一年一次,時間過了也訂不到。 米麴買回家之後,要先用清水沖洗掉表面的灰塵,再曝曬至乾燥。
8. 除了米麴之外,還要加入糖。兩者的比例是米麴:糖=1:2。
9. 接下來,就將曬過的豆腐角、米麴+糖的混和料,一層一層裝入瓶中。
10. 最後倒入米酒,淹過所有食材,就可 以蓋上蓋子了。等待三個月之後可以開封,享用入口即化的豆腐乳。

豆腐乳裝罐封蓋完成後,接下來,讓麴菌好好發酵。靜靜等待,那享受甘甜的日子到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