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美族潮間帶採集:以mi為首的採集生活
圖發現臺東慢食
文發現臺東慢食
日期:2022.05.17
等時間到了,才能打開大海的門
Mi,在阿美語中表示主動作某動作,此處意義近似「拿」。居住在海邊的阿美族人以不同工具、在不同時間、到不同地點進行採集。退潮時到潮間帶採集螺貝(cekiw)是micekiw;用湯匙刮石頭上的海菜(damay)稱為 midamay;以八卦網(tafokol)捕捉浪花裡的魚則稱mitafokol。每一種採集,都展現阿美族人獨特的身體經驗與海岸生活智慧。

退潮時,正在彎腰、翻石、micekiw 的 Panay ina
春夏潮間帶,有什麼可以採?
春夏之間的季節轉換期,是潮間帶生物最多的季節。春天至清明節前夕,是集中採集海菜的時節,清明節之後就沒有海菜可採了。貝類採集也從東北風減弱、春天到來的三月開始;進入七八月天氣開始炎熱,貝類就逐漸減少。而石鱉、藤壺等,從五月起都是肥美的季節,可持續採集至九月。

Linaling 滸苔:特徵管狀中空的構造,常在礁岩上長成一片綠油油。除了煮湯之外,也適合用鹽巴、醬油、辣椒、蒜頭醃漬起來做配菜。

damay 石蓴:生長在淺灘平滑石頭上,例如小港港口斜坡處,適合煮海菜蛋花湯。退潮時石蓴露出水面,部落媽媽拿不鏽鋼湯匙,蹲下身仔細刮取。
alipit 笠螺:緊緊吸附在大石頭的下方,需仔細在石頭縫隙中找尋。採集時用採集鑽撬起來,尺寸大於大拇指指甲的才採集,比拇指指甲小則不取用。
Kamata’ay 珠螺:殼的開口具有一片白色口蓋,像一顆剖半的珠子,有保護的作用。退潮時翻開大石頭,就可以在水中石頭下的縫繫處發現,直接用手撿起來,不需使用採集鑽。
Pitian 蜑螺:蜑螺和珠螺看起來很像,但是沒有白色口蓋。退潮時翻開石頭就可發現,直接從水裡撿起來就可以了。
laliyo 鐘螺:也稱為三角螺,通常在水深較深處的珊瑚礁需潛水才能取得,若在潮間帶看到,那就是這個鐘螺忘記退潮時要跟著潮水漂回海裡了。
Lalumana 石鱉:常吸附在淺灘岸邊石頭上,長相奇特,在石頭上移動時像鐵甲車,也被稱為鐵甲武士 a’lem 。背部殼的觸感殼其實軟軟的,用採集鑽輕輕一撬就能取下。
Aowang 海膽 :重安部落前的海岸,地名就叫 Piaowanan(意指撿海膽的地方),而圖中海膽採集自石雨傘,躲藏在自己用刺棘磨出的礁岩孔隙裡。Ina用採集鑽現場剖開海膽示範取出食用的部位「海膽肉」(海膽的精囊或卵巢)。

Kalang 方蟹:常見於礁岩海岸石頭下與岩縫中,遇驚嚇就迅速飛奔走避,是潮間帶的飛毛腿。圖為方蟹蛻殼後遺留在岩石上的殼(蛻下的殼顏色偏紅,而在礁岩間奔走的方蟹,顏色為與石頭相近的青褐色)
跟著Ina到工寮煮飯
從海岸海採集完畢離開時,Panay ina 提議:「我們去山上煮,去 daluan 那邊。」Daluan發音類似「達鹿岸」,阿美語田間工寮的意思。於是,我們繞過部落,帶著一網袋的 cikew 改往山邊去。 一路上沒有什麼房舍,小徑旁是一塊又一塊綠油油的田,田野盡頭沒入海岸山脈。Ina 說:「我們比較喜歡睡這邊,比較安靜比較方便,下面(部落的房子)就給孫子他們住。」

走進 Daluan,廚房開窗直接迎向玉米田和紅藜田。
經典Cikew吃法
燙好的各種 cikew,包含alipit 笠螺、 kamata’ay 珠螺 、pitian 蜑螺、 lalumana 石鱉。 長輩們拿出吃cikew的專用小叉 rinom,是自己製作磨尖的,大小長度剛剛好。Panay ina 要來為我們示範煮 cikew!

碗裡有煮好的alipit 笠螺、 kamata’ay 珠螺 、pitian 蜑螺、 lalumana 石鱉,你分的出來嗎?
水煮 Cekiw 製作步驟
1. 採回來的 cikew 用 kadac(孔洞籃)清洗後,倒入鍋裡冷水中(水要淹過所有的cikew)再開火。如果直接放入熱水中煮,螺肉會變太硬不好吃。
2. 水滾沸後關火,把 cikew 撈起放涼。鍋中湯汁加點鹽巴,就變成鮮美的湯,可直接喝。
3. 當 kamata’ay 珠螺殼開口的白色口蓋掉下來時,就表示可以吃了。
4. 煮熟的 lalumana 石鱉,要先剝掉上方和兩側的硬皮才可以吃。Ina說,這跟豬肉一起滷也很好吃。
5. 用 rinom 叉起螺肉,一顆一顆慢慢品嘗。
6. 除了示範煮 cikew ,ina 一眨眼還變出滿滿一桌阿美式佳餚。